close

近日在準備八極拳協會C級教練講習的授課內容,找到了2008921日在八極拳協會C級教練講習的講稿,PO上部落格,給網友們參考。

這份講稿的主要內容來自行政院體委會的網站,再加以修改潤飾而成。

 

壹:運動傷害預防

一、身體檢查

身體檢查目的在於篩選在運動的過程中可能造成危險的因子,以避免猝死發生。

身體檢查應包括:骨骼肌肉、心臟血管檢查與運動心電圖的檢查。

詢問學員病史,對患有心臟病、氣喘、癲癇等疾病的學員應特別注意。

練習過程中,對於學員的體質與體力的差異性,應加以注意區別,不可勉強完成一樣強度的訓練,應量力而為,必要時應進行個別指導或分組練習。

 

二、包紮護具使用

包紮的功用在於提供關節部分的穩定與支撐,並且在受傷後會限制關節活動度與肌肉的活動。不過在一段時間的運動後,繃帶或貼布所提供的支撐功能會下降,因此應拆掉重新包紮,以獲得適當的支撐與保護。

運動時應在易受傷部位穿戴護具,例如護踝、護膝,達到保護的目的,同時降低傷害發生的機率。

 

三、柔軟度訓練

柔軟度不好的人比較容易產生運動傷害,因此增加柔軟度以符合自己參與運動項目的動作需求。

柔軟度的養成非一日可成,建議在日常活動中加強。所謂:平時伸展不可少,運動暖身一定要,不酸不痛無煩惱!

從事柔軟度訓練時,每個伸展動作應緩慢、確實地執行且持續15秒鐘,切記不可採用彈振式的伸展法!

 

四、肌力訓練

強壯的肌肉不論是運動表現上或是傷害預防上都是極重要的一環。擁有強壯的肌肉才能令骨骼、軟骨與韌帶免於傷害。

作用肌與拮抗肌的肌力平衡亦是應注意的事項,肌力不平衡的情況下會使肌肉拉傷的機率增高。

 

五、適當的暖身與收操

慢跑熱身至略為出汗程度,增加全身的循環,喚醒心肺與肌肉,為後續的激烈活動做準備。

熱身後做主要活動肌群的靜態伸展,每個動作停留15秒,以增加肌肉的延展性,避免拉傷。

靜態伸展後從事與運動項目有直接關聯的動態熱身操,如籃球的三步上籃與傳接球、棒球的打擊練習。(如柔身八法、基本六路、發勁六路、十路彈腿等)

主要活動結束後,應以慢跑或步行來降低運動強度,讓心跳與呼吸慢慢恢復到接近休息時的水準,以避免因突然停止運動所引起的昏厥。

 

六、熱疾病預防

在濕、熱的環境下從事長時間運動,應穿輕鬆、排汗佳、淺色系的衣服,且隨時注意水分的補充。

監控在運動後隔天的體重恢復,預防過度失水的情況產生,也是預防熱疾病的另一做法。

夏練三伏,冬練三九。

三伏: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合稱。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,每十日為一伏,分別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。

三九天:從冬至日起,每九天作一單位,第三個九,稱為「三九天」。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。

 

貳:運動傷害處理

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有五個步驟,包括:保護(Protection)、休息(Rest)、冰敷(Ice)、壓迫(Compression)、抬高(Elevation),這五個英文單字的字頭就形成一個簡單易記的口訣: PRICE,讓我們容易得知如何適當地處理撞挫傷、肌肉拉傷、韌帶扭傷等急性骨骼肌肉傷害。

 

P = Protection(保護)

傷害發生時,第一個處理原則就是保護受傷的部位,將受傷部位固定,以免加重其傷害程度。

 

R = Rest(休息)

在受傷後,要停止受傷部位的活動,必要時可使用柺杖做適當的支撐。沒有醫生的檢查與許可,不應從事激烈的活動,避免再次刺激而使傷勢惡化,同時也能促進復原。

 

I = Ice(冰敷)

藉由使血管收縮,減緩血液循環速率,並減少組織液滲出,進而達到控制受傷部位的腫脹、疼痛及痙攣的症狀,因為受傷部位的腫脹程度會影響復原所需時間的長短。

 

常用的冰敷方式

將碎冰塊放入塑膠袋或冰敷袋內,並加入少量的水,並將袋口繫緊後,就是一個簡便的冰袋;或是用濕毛巾包裹冰塊後置於欲冰敷之處。

簡易冰袋的製作:在塑膠袋或冰敷袋放入碎冰塊,並加入少量的水,然後將袋口綁緊。

如果無法取得冰塊,用冷水亦可。

 

處理方式:

將冰袋放置在受傷部位的皮膚上。

在受傷後48小時內,每隔2-3小時冰敷一次,每次冰敷時間為15-20分鐘。

冰敷時,皮膚的感覺會有四個階段:冷、疼痛、灼熱、麻木,當皮膚有麻木感覺時,就可以移開冰敷袋。

 

注意事項:

冰敷袋每次使用不要超過30分鐘,以免發生凍傷或神經傷害。

如果有循環系統上的疾病,不可使用冰敷。

若傷者會對冰產生過敏反應,則可先用一層濕的彈性繃帶包紮傷處,之後放置冰袋在傷處上,最後再用剩餘的彈性繃帶固定冰袋。

在寒冷的環境下,不要使用濕的彈性繃帶或濕毛巾,以免凍傷。

 

C = Compression(壓迫)

以彈性繃帶包紮於受傷部位,做局部壓迫,以減少內部出血與組織液滲出,也具有控制傷害部位腫脹的功效。

注意事項:

使用彈性繃帶做包紮壓迫時,要以螺旋狀方式平均施加壓力,並從肢體末端往近端的方向包紮,當纏繞到受傷部位時可以稍為加點壓力。

以彈繃最大長度的60%70%即可獲得充足的壓力,使用彈繃時要隨時觀察傷者的腳指或手指皮膚顏色,如果有疼痛感、皮膚變色、刺痛等症狀,表示彈繃纏繞得太緊了,應解開彈繃重新包紮。

 

E = Elevation(抬高)

將受傷部位抬高(高於心臟),幫助積聚於受傷部位的組織液能回流,避免受傷部位的過度腫脹。可與冰敷、壓迫同時實施。

 

參考資料:

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站

李勝雄著,田徑運動傷害急救與防護之研究,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。

森本哲郎、妻木充法原著,聯廣圖書公司編輯部編譯,運動傷害的預防與對策,聯廣圖書公司發行。

向毓華編著,運動醫學常識,國家出版社。

arrow
arrow

    hsu3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