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整理了一篇〈太極拳論集粹〉以方便武術班的學員閱讀比較常見的太極拳拳經、歌訣,但因很多學員大多是第一次接觸太極拳,很難以理解這些古文,所以再整理一些太極拳名著中對這些拳經的註解,以使學員更容易體會拳經中的奧秘。

以下為楊式太極拳的名家陳微明在其著作《太極拳術》一書中所註解的太極拳論,簡潔有力,說理分明,現特將其加入標點符號,以方便網友們閱讀。

太極拳論陳微明注.jpg  

一舉動,週身俱要輕靈。

不用後天之拙力,則週身自然輕靈。

尤須貫串。

貫串者,綿綿不斷之謂也。不貫串則斷,斷則人乘虛而入。

氣宜鼓盪,神宜內歛。

氣鼓盪則無間,神內歛則不亂。

無使有凸凹處,無使有斷續處。

有凹處、有凸處、有斷時、有續時,此皆未能圓滿也。凹凸之處,易為人所制;斷續之時,易為人所乘,皆致敗之由也。

其根在腳,發於腿,主宰於腰,形於手指。由脚而腿而腰,總須完整一氣,向前退後,乃得機得勢。

莊子曰:「至人之息以踵。」太極拳術,呼吸深長,上可至頂,下可至踵,故變動其根在脚。由脚而上至腿,由腿而上至腰,由腰而上至手指,完整一氣。故太極以手指放人,而跌出者,並非僅手指之力,其力乃發於足跟,而人不知也。上手、下足、中腰,無處不相應,自然能得機得勢。

有不得機得勢處,身便散亂,其病必於腰腿求之。

不得機,不得勢,必是手動而腰腿不動。腰腿不動,手愈有力,而身愈散亂。故有不得力處,必留心動腰腿也。

上下、前後、左右皆然,凡此皆是意,不在外面。有上卽有下,有前卽有後,有左卽有右。

欲上欲下、欲前欲後、欲左欲右,皆須動腰腿,然後能如意。雖動腰腿,而內中有知己知彼,隨機應變之意在。若無意,雖動腰腿,亦亂動而已。

如意要向上,卽寓下意。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,斯其根自斷,乃壞之速而無疑。

此言與人交手時之隨機應變,反復無端,令人不測。使彼顧此而不能顧彼,自然散亂,散亂則吾可以發勁矣。

虛實宜分淸楚,一處自有一處虛實,處處總此一虛實,週身節節貫串,無令絲毫間斷耳。

練架子要分淸虛實,與人交手,亦須分淸虛實。此虛實雖要分淸,然全視來者之意而定。彼實我虛,彼虛我實;實者忽變而為虛,虛者忽變而為實;彼不知我,我能知彼,則無不勝矣。週身節節貫串,節節二字,以言其能虛空粉碎,能虛空粉碎,則處處不相牽連,故彼不能使我牽動,而我穩如泰山矣。雖虛空粉碎,不相牽連,而運用之時,又能節節貫串,非不相顧。如常山之蛇,擊首則尾應,擊尾則首應,擊其背則首尾俱應,夫然後可謂之輕靈矣。譬如以千斤之鐵棍,非不重也,然有巨力者,可持之而起;以百斤之鐵練(疑應為鍊),雖有巨力者,不能持之而起,以其分為若干節也。雖分為若干節,而仍是貫串,練太極拳,亦猶此意耳。

長拳者,如長江大海,滔滔不絕也。

太極拳亦名長拳,楊氏所傳有太極拳,更有長拳,名目稍異,其意相同。

十三勢者,掤捋擠按採挒肘靠,此八卦也;進步、退步、右顧、左盻(盻,音系,因恨而怒視的樣子,疑應改為盼。)、中定。此五行也。掤捋擠按,卽坎離震兌,四正方也;採挒肘靠,卽乾坤艮巽,四斜角也。進退顧盻定(疑應為盼),卽金木水火土也。

太極拳各式及掤捋擠按已見前。

原書注云:以上係武當山張三丰祖師所著,欲天下豪傑,延年益壽,不徒作技藝之末也。

 

 

太極者,無極而生,陰陽之母也。

陰陽生於太極,太極本無極。太極拳,處處分虛實陰陽,故名曰太極也。

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。

我身不動,渾然一太極;如稍動,則陰陽分焉。

無過不及,隨屈就伸。

此言與人相接相黏之時,隨彼之動而動,彼屈則我伸,彼伸則我屈,與之密合,不丢不頂,不使有稍過及不及之弊。

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黏。

人剛我剛,則兩相抵抗;人剛我柔,則不相妨礙,不妨礙則走化矣。旣走化,彼之力失其中,則背矣;我之勢得其中,則順矣。以順黏背,則彼雖有力而不得力矣。

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,雖變化萬端,而惟性一貫。

我之緩急,隨彼之緩急,不自為緩急,則自然能黏連不斷。然非兩臂鬆淨,不使有絲毫之拙力,不能相隨之如是巧合;若兩臂有力,則喜自作主張,不能捨己從人矣。動之方向緩急不同,故曰變化萬端。雖不同,而吾之黏隨,其理則一也。

由着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,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貫通焉。

着熟者,習拳以練體,推手以應用。用力旣久,自然懂勁,而神明矣。

虛靈頂勁,氣沈丹田,不偏不倚,忽隱忽現。

無論練架子及推手,皆須有虛靈頂勁,氣沈丹田之意。不偏不倚者,立身中正,不偏倚也。忽隱忽現者,虛實無定,變化不測也。

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。 

此二句,卽解釋忽隱忽現之意。與彼黏手,覺左邊重,則吾之左邊,與彼相黏處,卽變為虛,右邊亦然。杳者,不可捉摸之意。與彼相黏,隨其意而化之,不可稍有抵抗,使之處處落空,而無可如何。

仰之則彌高,俯之則彌深;進之則愈長,退之則愈促。

彼仰則覺我彌高,如捫天而難攀;彼俯則覺我彌深,如臨淵而恐陷。彼進則覺我愈長,而不可及;彼退則覺我愈偪,而不可逃。皆言我之能黏隨不丢,使彼不得力也。

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。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,英雄所向無敵,蓋由此而及也。

羽不能加,蠅不能落,形容不頂之意,技之精者,方能如此。蓋其感覺靈敏,已到極處,稍觸卽知。能工夫至此,舉動輕靈,自然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。

斯技旁門甚多,雖勢有區別,槪不外壯欺弱,慢讓快耳。有力打無力,手慢讓手快,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關學力而有為也。

以上言外家拳術,派別甚多,不外以力、以快勝人。以力、以快勝人,若更遇力過我、快過我者,則敗矣。是皆充其自然之能,非有巧妙如太極拳術之不恃力、不恃快而能勝人也。

察四兩撥千斤之句,顯非力勝。觀耄耋能禦衆之形,快何能為。

太極拳之巧妙,在以四兩撥千斤。彼雖有千斤之力,而我順彼背,則千斤亦無用矣。彼之快乃自動也,若遇精於太極拳術者,以手黏之,彼欲動且不能,何能快乎。

立如平準,活似車輪。

立能如平準者,有虛靈頂勁也。活似車輪者,以腰為主宰,無處不隨腰運動圓轉也。

偏沈則隨,雙重則滯。

何謂偏沈則隨,雙重則滯。譬兩處與彼相黏,其力平均,彼此之力相遇,則相抵抗,是謂雙重。雙重則二人相持不下,仍力大者勝焉。兩處之力平均,若鬆一處,是謂偏沈。我若能偏沈,則彼雖有力者,亦不得力,而我可以走化矣。

每見數年純功,不能運化者,率自為人制,雙重之病未悟耳。

有數年之純功,若尚有雙重之病,則不免有時為人所制,不能立時運化。

若欲避此病,須知陰陽。黏卽是走,走卽是黏;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;陰陽相濟,方為懂勁。

若欲避雙重之病,須知陰陽,陰陽卽虛實也。稍覺雙重,卽速偏沈。虛處為陰,實處為陽,雖分陰陽,而仍黏連不脫,故能黏能走。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者,彼實我虛,彼虛我又變為實,故陰變為陽,陽變為陰,陰陽相濟,本無定形,皆視彼方之意而變耳。如能隨彼之意,而虛實應付,毫釐不爽,是眞可謂之懂勁矣。

懂勁後,愈練愈精,默識揣摩,漸至從心所欲。

懂勁之後,可謂入門矣。然不可間斷,必須日日練習,處處揣摩,如有所悟,默識於心,心動則身隨,無不如意,技日精矣。

本是捨己從人,多悞舍近求遠。

太極拳不自作主張,處處從人。彼之動作,必有一方向,則吾隨其方向而去,不稍抵抗,故彼落空、或跌出,皆彼用力太過也。如有一定手法,不知隨彼,是謂捨近而求遠矣。

斯謂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,學者不可不詳辨焉。

太極拳與人黏連,卽在黏連密切之處而應付之,所謂不差毫釐也。稍離則遠,失其機矣。

此論句句切要,並無一字敷衍陪襯,非有夙慧,不能悟也。先師不肯妄傳,非獨擇人,亦恐枉費工夫耳。

太極拳之精微奧妙,皆不出此論,非有夙慧之人,不能領悟,可見此術不可以技藝視之也。

 

(以下資料整理自百度百科

陳微明18811958

又名慎先,男,湖北蘄水人,武術名家,光緒二十八年(1902)科舉考中文舉人。民國2年北洋政府設立清史館,他曾任清史館纂修之職。是《清史稿》中的20多位作者之一。

陳微明曾從孫祿堂先生學習形意拳和八卦掌,更心慕武當太極拳,遂不介而往拜候楊澄甫先生。澄甫欣然允諾,曰:「願得其人而傳也。」陳微明學習太極拳時,正值澄甫精壯之年,所傳功夫極為嚴謹,動作開展,腰馬講究。陳微明也本著嚴謹的學習精神,恪守規矩,每一招式都毫釐不差。更每事求教,並將其所學輯錄成書,風行海內的有:《太極拳術》,《太極拳答問》及《太極劍》等。陳微明在一九二五年在上海創辦了致柔拳社,為公開傳授太極拳的創舉。

arrow
arrow

    hsu3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