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行著」為槍家用語,不同於戳(扎)法主攻,革法主守,乃將攻與守之招法緊密結合組合技巧,如槍法中的「海馬奔潮」、「白蛇弄風」、「鷂子翻身」等均屬之,可於實戰中巧妙應用,故《手臂錄校註.附卷.峨嵋鎗法原序》云:「行著者,鎗家口語,遊塲所用,以望塵知敵,出奇制勝者也。」

習槍者通常是先練戳、革,繼而再習行著,彼此相輔相成,所以《手臂錄校註.中卷下.鎗法微言》:「戳、革是正,行著是變,缺一不可。」不過也特別的提醒:「行著甚多,豈能盡鍊,得其津要者數法,可以稱通微矣。多而生,不若少而熟也。數著既熟,漸漸加之,以迄神化。」可知行著在精不在多。

行著說〉為《無隱錄》中專論行著的文章,全文雖僅約百字,卻提綱挈領道出行著之妙義,短捷有力,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,分享給武友們共同欣賞。

本文以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書《無隱錄》手寫舊鈔本(以下簡稱原抄本)進行點校,並將原抄本之圖檔一併上傳,提供有興趣的同道參看比對。

個人槍法修為有限,也非文學專業,文章中如有謬誤之處,還請網友們不吝指正,謝謝!

許金印2015/08/13

 

 無隱錄行著說.jpg  

行著(1)(無隱錄校註)

    行著,遊塲所用之稱(2)也。非扎非革,亦扎亦革;非實非虛,亦實(3)亦虛,前文中有之,而又有不在前文中者。陳龍川(4)云:「風雨雲雷交變而並呈,龍蛇虎豹變現而出沒。」斯為得之。然必以武侯(5)之綸巾羽扇,指揮三軍,有名士風流者為盡善;若司馬宣王(6)戎服治事,不免自恨(7),況(8)豕突(9)中鬥(10)乎?

 

(1)    按原抄本作「着」。「着」,同「著」字,原抄本「着」與「著」兩字混用,為使前後文一致,一律改為「著」。

(2)    按原抄本作「称」。「称」乃「稱」的簡體字,原抄本慣用「称」,為使讀者便於閱讀,一律改為正體字「稱」。

(3)    按原抄本作「寔」。「寔」,通「實」字,原抄本「實」與「寔」兩字混用,為使前後文一致,一律改為「實」。

(4)    按原抄本作「陳龍門」,然此段文字乃引用自陳亮《龍川集.卷二十.又甲辰答書》:「風雨雲雷交發而竝至,龍蛇虎豹變見而出沒。」故正之為「陳龍川」。陳亮(1143年-1194年),字同甫,一字同父,號龍川,人稱龍川先生。婺州永康(今浙江金華永康市)人,南宋思想家、文學家,著有《三國紀年》、《歐陽文粹》,《龍川文集》、《龍川詞》等。

(5)    諸葛亮(181年-234年),字孔明,號臥龍、伏龍,徐州琅琊陽都(今山東省沂水縣)人,三國時期蜀漢丞相,封武鄉侯,辭世後追諡為忠武侯,為著名的政治家、軍事家、散文家、發明家。

(6)    司馬懿(179年-251年),字仲達,河內郡溫縣孝敬里(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)人,出身士族家庭,三國時期魏國大臣,政治家、軍事家。其子司馬昭稱王後,追尊為晉王;其孫司馬炎稱帝後,追尊為高祖宣皇帝,故也稱晉高祖、晉宣帝。

(7)    按此段諸葛亮與司馬懿之典故,並非出自《三國志》或《三國演義》,而是出自東晉斐啟的筆記小說《語林》,《斐啟語林(周楞伽輯注).卷三  三國人》:諸葛武侯與宣皇在渭濱,將戰,宣皇戎服莅事,使人密覘武侯,乃乘素輿,著葛巾,持白羽扇,指麾三軍,眾軍皆隨其進止。宣皇聞而嘆曰:『諸葛君可謂名士矣!』

(8)    按原抄本作「况」。「况」乃「況」的異體字,原抄本慣用「况」,為使讀者便於閱讀,一律改為正體字「況」。

(9)    豕突」:「」,豬;「突」,猛衝。比喻敵人如野豬一般奔突竄擾。

(10)按原抄本作「闘」。「闘」乃「鬥」的異體字,原抄本「鬥」字作「闘」與「閗」,此兩字今人罕用,為使讀者便於閱讀,一律改為「鬥」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hsu3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