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太極拳術十要〉為習練太極拳者必讀之文章,此文出自陳微明所著之《太極拳術》,乃楊澄甫口授,陳微明筆述,網路上版本眾多,但錯字也不少,而且未附上相關資料與出處,殊為可惜。現將其整理如下以供科博館、健行、彰化教練場的學員參考與研讀。

太極拳術十要.jpg  

一、虛靈頂勁

頂勁者,頭容正直,神貫於頂也。不可用力,用力則項強,氣血不能通流,須有虛靈自然之意。非有虛靈頂勁,則精神不能提起也。

 

二、含胸拔背

涵胸者,胸略內涵,使氣沉於丹田也。胸忌挺出,挺出則氣擁胸際,上重下輕,腳跟易於浮起。拔背者,氣貼於背也。能含胸則自能拔背,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,所向無敵也。

 

三、鬆腰

 腰為一身之主宰,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,下盤穩固。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,故曰︰「命意源頭在腰隙,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。」

 

四、分虛實

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。如全身皆坐在右腿,則右腿為實,左腿為虛;全身坐在左腿,則左腿為實,右腿為虛。虛實能分,而後轉動輕靈,毫不費力。如不能分,則邁步重滯,自立不穩,而易為人所牽動。

 

五、沉肩墜肘

沉肩者,肩鬆開下垂也。若不能鬆垂,兩肩端起,則氣亦隨之而上,全身皆不得力矣。墜肘者,肘往下鬆墜之意。肘若懸起,則肩不能沉,放人不遠,近於外家之斷勁矣。

 

六、用意不用力

太極拳論云︰「此全是用意不用力。」練太極拳,全身鬆開,不使有分毫之拙勁,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,以自縛束,然後能輕靈變化,圓轉自如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?蓋人身之有經絡,如地之有溝洫,溝洫不塞而水行,經絡不閉則氣通。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,氣血停滯,轉動不靈,牽一髮而全身動矣;若不用力而用意,意之所至,氣即至焉,如是氣血流注,日日貫輸,周流全身,無時停滯,久久練習,則得真正內勁。即太極拳論所云︰「極柔軟,然後極堅剛也。」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,臂膊如綿裹鐵,分量極沉。練外家拳者,用力則顯有力,不用力時,則甚輕浮,可見其力,乃外勁浮面之勁也。不用意而用力,最易引動,不足尚也。

 

七、上下相隨

上下相隨者,即太極拳論所云︰「其根在腳,發於腿,主宰於腰,形於手指,由腳而腿而腰,總須完整一氣也。」手動,腰動,足動,眼神亦隨之動。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。有一不動,即散亂也。

 

八、內外相合

太極拳所練在神,故云︰「神為主帥,身為驅使。」精神能提得起,自然舉動輕靈。架子不外虛實開合,所謂開者,不但手足開,心意與之俱開;所謂合者,不但手足合,心意亦與之俱合。能內外合為一氣,則渾然無間矣。

 

九、相連不斷

外家拳術,其勁乃後天之拙勁,故有起有止,有續有斷,舊力已盡,新力未生,此時最易為人所乘;太極拳用意不用力,自始至終,綿綿不斷,周而復始,循環無窮。原論所謂:「如長江大河,滔滔不絕。」又曰︰「運勁如抽絲」,皆言其貫串一氣也。

 

十、動中求靜

外家拳術,以跳躑為能,用盡氣力,故練習之後,無不喘氣者;太極拳以靜御動,雖動猶靜,故練架子愈慢愈好,慢則呼吸深長,氣沉丹田,自無血脈僨張之弊。學者細心體會,庶可得其意焉。


 

 楊澄甫.jpg 

楊澄甫拳架:單鞭

(以下資料整理自維基百

楊澄甫1883年-1936年),字兆清,河北省永年縣人。楊氏太極拳的主要創編人。

1883年生於北京,其祖父楊露禪(1799年-1872年)、伯父楊班侯(1837年-1892年)、父親楊健侯(1839年-1917年)均為太極名家。自幼資質聰穎,性情和順,並不甚喜拳技,年將弱冠,始從其父健侯學拳。日夜苦練揣摩,始悟其精妙,經不斷研練改進,形成當今太極拳的一種主要流派,即楊式大架子。


 陳微明.jpg 

陳微明拳架圖

(以下資料整理自百度百

陳微明18811958

又名慎先,男,湖北蘄水人,武術名家,光緒二十八年(1902)科舉考中文舉人。民國2年北洋政府設立清史館,他曾任清史館纂修之職。是《清史稿》中的20多位作者之一。

陳微明曾從孫祿堂先生學習形意拳和八卦掌,更心慕武當太極拳,遂不介而往拜候楊澄甫先生。澄甫欣然允諾,曰:「願得其人而傳也。」陳微明學習太極拳時,正值澄甫精壯之年,所傳功夫極為嚴謹,動作開展,腰馬講究。陳微明也本著嚴謹的學習精神,恪守規矩,每一招式都毫釐不差。更每事求教,並將其所學輯錄成書,風行海內的有:太極拳術,太極拳答問及太極劍等。陳微明在一九二五年在上海創辦了致柔拳社,為公開傳授太極拳的創舉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hsu3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