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式太極拳鬆與掤
作者: 雷慕尼
我幼年體弱多病,現已年近八十。不能不歸功於陳式太極拳的鍛練。
自1959年以來,響應黨和政府關懷全國人民體質健康,提倡推廣太極拳運動,因而忝列在教練太極拳的行列中。初期教練國家體委規定的簡化、八十八式等套路,後來重點逐漸轉移到陳式太極拳上。二十餘年來,在“教學相長”這一哲理下,進行了摸索探討,現提出對陳式太極拳的“松與掤”的看法,供陳式太極拳愛好者參考。唯筆者認識膚淺,本“研究”之義,敬希讀者不吝賜教。
近幾年來,陳式太極拳愛好者日益增多,且已擴及到日、美等不少國家,國內亦有不少拳師放棄原來所擅長之武術改(增)習陳式太極拳,其中也有不少原楊式太極拳的愛好者。
近曾有人提出“練陳式太極拳沒有練楊式太極拳感覺舒服”。這一問題不由引起我深思。
自楊露禪師事陳長興,藝成後離開河南溫縣陳家溝北來京師,經人介紹入旗營授藝,為適應當時環境需要,雖有意識將陳式太極拳原有鍛練方法捨難就易,而只採用其輕柔緩慢的一面,略加變化以教授徒眾,逐漸發展成今日社會上流傳較廣的楊式太極拳。
露禪先生乃陳長興的得意弟子,功夫精深,已臻上乘,當時即有“楊無敵”之美譽。
楊式太極拳的鍛煉方法,整個套路自始至終以緩慢、輕柔、均勻為主,易為學習者所掌握,容易達到“舒服感”,而陳式太極拳則仍然沿用陳氏世代所傳習的一貫鍛練方法,因此具有快速、緩慢、剛猛、舒和、輕靈、沉著、先慢後快,快而復慢,先剛後柔,柔而復剛,有發力、有震腳、以及竄蹦跳躍,騰挪閃戰等全面的鍛練方法。
由於陳式太極拳運動時有快速、剛勁和發力、震腳等,特別是第二路並有竄蹦跳躍,騰挪閃戰,更顯其剛猛有力,最易引起學習者銳意追求,誤以為剛猛發力就是陳式太極拳的特點,於是把套路中特別是第一路增加許多發力,以為這樣才可以增強“技擊”作用,無形中也就影響自身原有的拙力久久不能去掉。雖說沒有用力,但實際上卻很難完全放鬆,不知不覺忽視了真正的特點如:上下相隨,內外相合,螺旋纏繞,節節貫串,周而復始,循環無已等等。
太極拳的八個勁別:掤、履、擠、按、採、挒、肘、靠,其中要以“掤”為綱。當將要打拳時,軀幹直立,洗心滌慮,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,含胸拔背,鬆肩垂肘,兩膝微曲,腳指扣地,周身放鬆,神恬氣靜,此時則全身感到有一種膨脹感,這無非就是“掤”,這掤勁不是以力來支撐,而是以意念領起,這力與意的區分,簡言之,也就是鬆與僵的不同表現,以意掤則易鬆,以力掤則必僵,在一整趟架子中,無論兩手運行與步法轉換,都必須始終保持掤勁而不丟,或有繼續,而要以一張一弛的變化來圓活運行,這掤勁的保持則必須在放鬆的條件下才能達到運轉靈活,氣血流暢,果能如此,則周身自然感到舒暢。
放鬆極為重要,但不能因為強調放鬆而失去虛領頂勁的要求,以至影響周身掤圓。可以說,掤,不僅指對方用按,我以掤應之,實則周身時刻不離掤圓的設想,使全身無處不彈簧,這就是掤的重要表現。否則,就成為軟綿綿地一柔到底。
我以為練習陳式太極拳的內在感覺,必須能獲有練楊式太極拳同樣的“舒服感”方為有得。否則,必致影響進步。
拳譜有言“太極拳之精神以虛靈為極致”。任何鍛煉方式,其最終應是達到“虛靈”境地。牌位大王陳長興能立身於千百人流之中,巍然不動,安如磐石,並不見其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可想見其“渾然一氣”之太極真功,真登峰造極矣。
陳、楊二式太極拳之鍛煉方法儘管在外形上各有不同,實則源出一流,其於意氣上的要求可以說基本一致。我以為陳式太極拳的愛好者應多注意“意氣”鍛煉,發力等只是鍛練中的一種手段,而非最終的目的。
我欲重複言之,練陳式太極拳必須能獲有練楊式太極拳同樣的“舒服感”,方為有得。
雷慕尼(1911年-1986年)為陳式太極拳第十七代傳人的陳發科先生的入室弟子,在入門前曾先後從北京國術館的多位教師學習過楊式太極拳、形意拳、劈掛、通臂、擒拿、岳氏散手等拳法。1954年在陳發科創辦的首都武術社任教,後於1961年,被北京西城區體委安排到月壇公園、景山公園設點教拳。雷慕尼晚年在授拳的同時整理一生所學以陳氏太極拳一、二路為基礎創編了陳氏太極拳三十三式並著書。
留言列表